|
 |

粘胶纤维面临发展机遇 1.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粘胶纤维行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国际竞争力凸显粘胶纤维取自天然纤维素纤维,经过化学与机械方法加工而成,工艺及性能与涤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有很大不同。我国化纤工业起始于粘胶纤维,但与合成纤维相比,发展速度明显缓慢。近十年随着粘胶纤维“似棉更胜于棉”的优良性能被重新认识,粘胶纤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我国还仅仅是粘胶纤维第四大生产国,到2000年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24.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目前化纤中的合成纤维普遍受到低水平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业绩纷纷下滑,粘胶纤维由于特有的加工方法及物理化学特性,成为化纤中最具竞争力的品种。
2.棉花短缺导致需求上升前几年世界范围内棉花产量增加,导致库存大增,棉花价格也降到了近十年的最低水平,致使2002年度棉花播种面积大大减少,其中中国的降幅最大为13.1%。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纺织品生产国对棉花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世界棉花消费量创下新高,2002年全国纱产量850万吨,比历史最高产量的2001年高90万吨。供需失衡导致棉花价格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一路飙升,至2003年3月底涨幅竟高达30%以上。由于粘胶短纤维具有棉纤维的吸湿、抗静电、柔软等实用性能,而且在悬垂性、染色性等性能上更胜一筹,对棉纤维有很强的替代性。棉花价格的攀升使得部分棉纤维的需求源转移到了粘胶纤维,致使疲软的粘胶纤维价格开始强劲反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03年5月份的最新报告,2003年全球棉花产量将仍低于消费量175万吨,至2004年产量与消费量才能基本持平。因此在整个纺织行业受到战争、疫情、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粘胶纤维市场独有有利的一面。
3.唯一贸易顺差化纤品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化纤生产国,目前产能已超过1000万吨/年,占世界总产能30%以上,然而由于我国化纤行业在规模、差别化率、原料自给率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2002年我国涤纶纤维出口量只有10.1万吨,占其产量的1.3%,锦纶纤维也仅有8.33%的比例用于出口。虽然我国化纤行业一直受关税的保护,却仍不时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仅2003年我国就分别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及从日本、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五国进口的锦纶生产原料已内酰胺作出了反倾销终裁及初裁决定。
相比之下我国粘胶行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粘胶长丝还是唯一出现贸易顺差的化纤品种。首先,我国粘胶行业生产集中度比较高,单厂平均生产规模已提高到2万吨以上,部分龙头企业如新乡化纤、吉林化纤、山东海龙已接近国际水平;其次,我国粘胶行业有原料上的优势。粘胶纤维虽然属于化学纤维,但原料为棉浆粕、木浆粕等天然物质,我国棉短绒(棉浆粕原料)资源比较丰富,2002年棉浆粕的生产能力已接近粘胶浆粕需求量的70%,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极为有利,而其他化纤品种原料来自石化下游产品,目前我国石化工业落后,合成纤维所需原料6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第三,由于西方国家粘胶纤维产量逐年降低,为我国粘胶长丝出口提供空间,而同时我国粘胶长丝进口关税在加入WTO后大幅度降低,使我国粘胶长丝行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4.产品盈利空间大虽然自1995年粘胶纤维价格就开始呈现降势,但由于前几年粘胶纤维利润很高,可以说是暴利,目前价位下的盈利空间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来说仍比较可观。2002年除丹东化纤外,7家上市公司粘胶长丝平均毛利率为22.22%,以平均价格32000元计算,每吨利润超过6000元,粘胶短纤维的利润空间也在1500元/吨左右,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好于其他化纤品种。
2.国际市场状况分析目前粘胶纤维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粘胶纤维是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中最重要的一员,约占其90%以上的产量,其他传统品种如铜氨纤维、醋酯纤维(不包括烟用丝素)及新型绿色Lyocell纤维的产量主要来自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除亚洲地区纤维素纤维保持平稳增长外,世界其他地区都呈下降趋势,不过由于Lyocell纤维的增长,世界总产量有小幅回升趋势,2002年达到212万吨。
粘胶行业属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工艺对环境有污染,而且还有大量的能源消耗,例如生产1吨粘胶短纤维要消耗500立方米水和2000千瓦电,而生产粘胶长丝更需要600立方米水和10000千瓦电。在发达国家,环保法规非常严格,造成企业环保费用支出增加,而其劳动力成本也高居不下,据调查一个日本粘胶企业工人的工资约是中国工人的50倍,此外发达国家的能源成本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具成本优势。伴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设备的引进,其常规品种质量水平与产量不断提高,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也极高,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逐渐退出了传统粘胶纤维领域。美国于1997年退出粘胶长丝生产,粘胶短纤维也减为不足2万吨;继2001年法国Cella tax公司、希腊EtmaS.A公司和西班牙ViscoedBarelonaS.L公司等停止粘胶纤维生产后,欧洲目前仅剩Acordis公司、奥地利Lenzing公司、Glanastoff公司、西班牙Sniace公司、芬兰Sateri公司几家大型生产企业;在亚洲,韩国1994年停止粘胶纤维生产,日本也只剩大和人纤和Omikenshi公司。
据统计,2001年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仅粘胶长丝产量就减少了3。92万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目前世界粘胶纤维生产能力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仅中国、印度和印尼的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50%。当然也要看到由于同样具有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亚洲各生产国之间的竞争也趋于加剧,2001年底印度曾对中国粘胶长丝进口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加入WTO后,中国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的关税将从25%-30%降为11%-15%,势必进一步加大竞争的激烈程度。
不过,发达国家虽然退出了粘胶纤维生产,但却在另一个品种上进行着探索与发展———绿色纤维素纤维。该纤维是20世纪90年代正式商业化的一种纤维,它不仅具有粘胶纤维的多种优良性能,而且生产过程中无毒排放,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纤维。根据开发商的不同这种纤维被称作Lyocell纤维或Tencel纤维,在中国则被翻译成“天丝”。
目前全球Lyocell纤维年产量仅有18万吨,主要产自发达国家,在我国只有一条2000年建成的年产1000-2000吨的生产线,此外保定天鹅正在筹资建设年产3万吨的项目。
Lyocell纤维的发展非常迅速,预计2005年世界生产能力将达到30万吨,有专家预言:到21世纪中叶,其产量可达2000万吨,将超过涤纶的产量。不过目前Lyocell短纤维产量有限,Lyocell长丝产量更少只有5万吨左右,应用领域主要为服装材料,开发的品种较少,还无法对粘胶纤维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3.未来发展趋势向好业内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粘胶纤维行业发展趋势向好,短期冲击不足以改变这种趋势。
伊拉克战争拖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中国也遭受了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其中对化纤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体现为上游主要原料PTA、EG价格猛涨60%和45%,而涤纶切片与长丝只有40%和25%的涨幅。与合成纤维不同,粘胶纤维原料(棉短绒)的上涨缘于全球棉花供应吃紧,棉价上涨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粘胶短纤维的需求,因此粘胶短纤维的价格涨幅超过了原料。截至3月底粘胶短纤维每吨上涨了2000元以上,涨幅超过22%,同时期棉浆粕(短丝级)每吨上涨约1000元,涨幅18%左右,2002年惟一亏损的上市公司丹东化纤也借助短纤市场的大好形势成功实现了扭亏。粘胶长丝的市场则仍延续了2002年的良好势头,原料与产品价格走势较为平稳。目前长丝级棉浆粕价格为7300元/吨,与2002年整体水平大体相当,而产品价格也有小幅上涨。
虽然战争并没有直接波及粘胶纤维的价格,但由于战争而导致的纺织出口定单减少不能不引起重视,近期非典疫情更使纺织内外贸易雪上加霜,纺织交易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旺季不旺现象,这势必挫伤纺织纤维的消费热情,时下棉花价格出现回落便是一个信号。但据有关部门预测2003年我国棉花消费将突破600万吨,而2002/03年度棉花产量不足500万吨,棉花供应量缺少使棉花市场的景气度创下15年之最,因此纵有不利因素,棉花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受此影响粘胶短纤维价格基本也会高于去年平均水平。对于粘胶长丝,由于1/3产量用于出口,目前形势下受到的影响要大于短纤维,而且会从第二季度开始逐渐体现。
|
|